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东周社区双明大道315号易方大厦8层
大家应该都有过去医院看病的经历,作为患者,肯定希望给自己看病的医生医术高明、经验丰富,能药到病除,可现实情况没有这么乐观,医生误诊、开错药,护士用错药等医疗事件常有发生,有的医疗事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。
一、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
世界卫生组织将不良事件定义为:并非由疾病并发症所致,而是与医疗管理有关的行为造成的伤害。
其中,医疗管理涵盖医疗服务的各方面:疾病诊断和治疗、参与医疗服务的系统和设备等。不良事件分为可预防事件和不可预防事件。
在我国,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指在医疗机构内被工作人员主动发现的,或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过程中出现的,除患者自身疾病自然过程外的各种因素所致的不安全隐患、状态或造成后果的负性事件。
二、2021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
据《2021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》显示,2021年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共有4688家医院纳入分析,其中抽样医院共上报1,091,075例;
2020年度不良事件造成患者伤害并需要治疗或者干预甚至造成死亡(E~I级)的例数为1265例(18.99%),较2019年有所上升。
三、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分级概念
A级:客观环境或条件可能引发不良事件(不良事件隐患)
B级:不良事件发生但未累及患者
C级:不良事件累及到患者但没有造成伤害
D级∶不良事件累及到患者需要进行监测以确保患者不被伤害,或需通过干预阻止伤害发生
E级∶不良事件造成患者暂时性伤害并需要进行治疗或干预
F级∶不良事件造成患者暂时性伤害并需要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
G级∶不良事件造成患者[敏感词]性伤害
H级∶不良事件发生并导致患者需要治疗挽救生命
I级∶不良事件发生导致患者死亡
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,医院发生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是十分普遍的现象。
四、上医医未病
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,但医生也是人,是人就会犯错,所以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不能完全杜绝,只能尽力减少。
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,与其如履薄冰的担心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,不如从源头上解决问题。
古语云:“上医医未病,中医医欲病,下医医已病”,古代名医扁鹊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道理。
有一次,魏文王问扁鹊:“你们家兄弟三人,哪一个医术[敏感词]?”,扁鹊回答:“长兄[敏感词],仲兄次之,我差”,魏文王接着问:“为什么?你能说明白一些吗?”
扁鹊回答说:“我长兄治病,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,所以他的医术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,他的名气根本传不出去。我仲兄治病,是在病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,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,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,只有本地人才知道。我扁鹊治病,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,别人见我割肉切骨,动作颇大,就认为我医术很高明,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。其实,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,我的医术是差的。”
在疾病还未威胁人体健康的时候将病灶去除,这才是真正的神医。
所以,我们要转变观念,既要救死扶伤,更要守护健康。
将患者从病魔手中解救出来固然重要,可更重要的是守护民众的健康,让民众不落入病魔手中,做到防大于治,从源头上提高民众生命周期的生命质量。
现实中大多数人只会等身体出了毛病才会去看医生,而此时疾病已经成型,甚至是到了很严重的地步,经常有一些病人到医院一检查就是癌症晚期,所以我们只能通过筛查来把预防措施前移,在民众还未发病前将疾病的危险因素消除,减少疾病初期的发病率,从而实现更效率预防并且低死亡率的“扶伤”。
因此,加强筛查除了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,还必须对医者提出了更多、更高的要求,这也是医院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必须要应对的一大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