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东周社区双明大道315号易方大厦8层
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,心血管疾病都是威胁健康和生命的“头号杀手”。
在我们国家,心血管病患者数量是以“亿”为单位来计量的,诸如高血压、高血脂和高血糖等慢性病患者,可以说不分男女老少随处可见。
近几年关于年轻人猝死的新闻层出不穷,心源性猝死和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,猝死年轻化,也就说明心血管病的年轻化。
猝死年轻化
2022年,字节跳动28岁程序员猝死,妻子刚怀孕2个月,每个月有21000元房贷要还……
前几天,一医学博士从实验室回到宿舍,突发心源性猝死,年仅37岁;
日前,美国预防心脏病学会(ASPC)针对心血管病常见的危险因素总结出了10条注意事项,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很有帮助。
1.不健康饮食
“饱和脂肪酸” 和 “反式脂肪酸” 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(LDL-C),促进动脉粥样硬化,反式脂肪酸与心血管风险增加相关,所以要少吃含这类物质的食物,如烤鸭、烧鹅、蛋糕、饼干、人造黄油、甜甜圈等。
要少吃超加工食物如面包、奶油蛋糕、巧克力等,这些食物不仅会促进体重增加,还会增加餐后高血糖症、高胰岛素血症、高甘油三酯血症、炎症、内皮细胞功能障碍、交感神经过度兴奋、高凝风险。
预防心血管病的[敏感词]饮食是地中海饮食和DASH饮食。这两种饮食模式都以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、无脂或低脂奶制品、鱼、禽肉、瘦肉、坚果、豆类、纤维为主。
2.缺乏运动
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,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过早死亡风险增加10%。
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。即便运动量达不到推荐水平,哪怕每天只是短时间轻体力活动,也有助于降低心血管风险。
对于肥胖、糖尿病和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,每周至少3次抗阻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。
3. 血脂异常
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是主要血脂治疗目标。一个基本的原则是,心血管风险[敏感词]的患者,需要积极的血脂管理策略。高甘油三酯血症(≥150 mg/dl)通常会增加心血管风险。
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值范围是1.53-3.12mmol/L,如果测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3.12mmol/L以上,称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,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4. 糖尿病
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,患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出现心血管方面的异常。因此,建议糖尿病患者积极地控制其他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,如肥胖、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吸烟。
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,降糖治疗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%,同时避免低血糖和血糖大幅波动。有严重低血糖史、预期寿命有限、有晚期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、多种合并症、血糖难以达标的长病程患者可能需要较宽松的控制目标,例如HbA1c<8%或更高。
5. 高血压
高血压是心衰、冠心病、中风、外周血管疾病、慢性肾功能不全、心律失常(房颤常见)的危险因素之一,高血压患者需要更积极地治疗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。
只要降压治疗没有引起低血压的症状和体征,降压是可降低心血管风险的。
非药物的无创降压手段包括:低钠饮食(钠摄入量<2300 mg/d)、用代盐、摄入足量的钾、规律身体活动/运动、维持健康体重。有高血压的男士和女士饮酒分别不能超过2杯/周和1杯/周。
6. 肥胖
肥胖会增加心血管风险,积极减重通常可以改善心血管的健康状态。
减肥不能一味饿肚子或吃减肥药,理论上需要营养、运动、心理和药物等多管齐下,而对于普通肥胖者来说记住 “管住嘴,迈开腿” 即可。
7. 老人和女性
不同指南对于≥75岁人群的心血管病预防建议存在一定差异,总体来说老年人的心血管病预防策略要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”,遵循个体化原则。
女性心血管病发病通常比男士要晚10年,但是这种“心脏保护”作用往往随着绝经期的到来或糖尿病的确诊而消失,在有2型糖尿病的女士中也基本消失。
2型糖尿病女士的心血管风险明显高于男士;女士用他汀进行二级预防的效果与男士等同,但女士可能更容易出现他汀相关糖尿病和肌痛。
对于女士来说,肥胖、缺乏运动、2型糖尿病、吸烟可能对心血管风险的影响更大,因此女士也应积极管理这些危险因素。
8. 血栓
血栓的严重性主要取决于血栓的部位、大小、类型和血管腔阻塞的程度,以及有无侧支循环的建立,比如完全阻塞心脑或外周动脉时,常可导致脑梗死、心肌梗死及肢体坏疽,严重威胁生命。
血栓患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,应尽早下床活动,以便尽快恢复功能。在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、健康饮食、戒烟酒等。另外,还应严格遵医嘱用药,定期复诊,以便明确病情恢复情况。
9. 肾功能不全
有大量慢性肾病患者后是被心血管病夺去了生命,慢性肾脏病的治疗通常包括对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吸烟等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。
对于有心血管风险的慢性肾脏病患者,除了限盐、超加工碳水化合物、单糖、饱和脂肪酸以及选择多不饱和脂肪酸外,还应限制总蛋白,富含钾的高纤维水果和蔬菜仅限于低钾血症患者。
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慢性肾脏病风险,包括规律身体活动。
10. 遗传因素
受遗传因素或家族史影响,这一部分人群比普通人更易暴露于“高水平LDL-C(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)”当中,因此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大大增加。
建议LDL-C极高的个人及家庭进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级联筛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