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healthcare within reach
新闻资讯

人体“隐形杀手”——血栓,发作前毫无征兆

   2023-03-01

血栓是游走在人体血管里的幽灵,平时没有什么影响,但如果堵塞血管,将对人体产生致命的危害,更可怕的是,在堵塞血管之前,99%的血栓是没有任何症状和感觉的。

一、什么是血栓?

image.png 

正常情况下,人体凝血和抗凝系统处于动态平衡,一旦动态平衡被打破,血液凝血因子增多,血液处于高凝状态,此时血液形成的固体物质就是血栓。

二、血栓栓塞性疾病

在各种病理状态下破坏了正常凝血机制和生理平衡,形成血栓,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十分常见,主要包括心脏、颅脑、肺、下肢动脉或静脉为代表的病变,如缺血性卒中、心绞痛、心肌梗死、间歇性跛行、急性肢体缺血、静息痛、坏疽、坏死等。这类病变往往产生严重后果,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和健康。

image.png 

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,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每年有1500万人死于血栓栓塞性疾病,已经占据全球疾病总死亡率的[敏感词]位,且近年来还有增加的趋势。血栓栓塞性疾病不仅死亡率高,致残率也高,患者就算抢救回来,也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损伤。

三、血栓是如何形成的?

1心血管的内膜损伤

心血管的内皮细胞具有抗凝和促凝的双重作用,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时,以抗凝作用为主。一旦内皮细胞损伤后,则转以促凝作用为主。

image.png 

内皮细胞受损将使血管壁暴露,血小板易于黏附在内皮下组织,发生血小板聚集和释放,进而促使血栓形成。

2血液流动状态改变

当血液流动速度明显减慢时,将破坏血液有形成分的分层轴流,导致血小板进入边流,容易聚集到受损的内膜。

同时由于血流速度变缓,不易冲刷聚集的血小板,从而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。另外,血液流动发生涡流也易于导致血栓形成。

3血液的特性改变

人体在病理状态下,特别是在遭受严重创伤并引起大量失血时,血液成分和功能会发生改变。

image.png 

此时凝血因子增多,血小板增多,血液黏稠度增加,而纤溶系统的活性降低,无法释放足够的纤溶酶来溶解血栓,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,易于血栓的形成。

高凝状态常见于严重感染、恶性肿瘤、溶血性贫血、糖尿病、肝病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。

如何预防血栓?

1运动

树立“久坐不动易患血栓”的观念,在生活中改掉“久坐不动”的习惯,是预防血栓的必备方法!

研究发现,坐在电脑前90分钟以上,会导致膝部血液流动减少50%,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几率。

image.png 

建议健康的成年人每周应至少进行3次持续4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慢跑、骑自行车等。日常工作需要久坐的人群,建议每坐1h进行2~ 3min身体活动。

2健康饮食

image.png 

要安排好一日三餐,做到营养均衡,适当吃一些能预防血栓的食物,比如深海鱼、洋葱、大蒜、芹菜、黑木耳等等,这些食物可以减少身体内胆固醇含量,降低血脂浓度,改善血液粘稠现象,预防血栓形成。

3多喝水

喝水有助于稀释血液,降低血粘稠度,减少血栓形成。

image.png 

日常生活中喝水要充足,而且要及时,不要等到口干舌燥才去喝。一个成年人每天喝水量要达1500-1700ml。对于老年人来说,需要喝更多的水,因为老年人血液相对来说更粘稠。

4慢病管理

image.png 

有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人群,要做好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,积极控制和治疗,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,能有效的预防血栓的形成。

5规律生活

早睡早起,保持作息规律,一日三餐按时按量摄入,保证充足的营养。

image.png 

特别注意饭后半小时不要马上上床睡觉,刚吃完饭,为了促进肠胃消化,血液都聚集在肠胃里,此时入睡,容易因大脑局部供血不足而中风。

6及时就诊

image.png 

当突然发生急性胸痛、呼吸困难、失语、肢体活动不灵、小腿肿痛等症状时,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医,必要时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。